几天前叫你理发
今天叫你理发
“养发千日,用发一时”
憋了一个正月的“飘逸长发”
是时候出来做点贡献了
虽然发型你不一定满意
但“二月二,剃龙头”的仪式感 总归还是要有的
剃个龙头,图个好彩头
新的一年
顺顺利利,好运如意
那么除了这个仪式感
二月二,龙抬头
苏州又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
一起来了解一下
节
日
来
源
传说,“龙抬头”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。伏羲氏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,每年二月二这天,“皇娘送饭,御驾亲耕”。
如今,“龙抬头”又被称为春耕节、农事节、春龙节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由于每到仲春卯月之初,黄昏时“龙角星”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,故称“龙抬头”。
(来源:中国新闻网 绘图:黄蕾)
吴地民间还有种说法是,每逢农历二月初二,天上掌管云雨的龙王爷会把头抬起来,施云布雨。这天过后,阳气生发,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自古以来人们亦将这天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攘灾、纳祥转运的吉日。
节
日
习
俗
“二月二”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,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,和风化雨的主宰。通常这一天会有剃头、祭祀、敬文昌神、吃面条、炸油糕、爆玉米花等习俗。说到这,苏州的“龙抬头”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“仪式感”呢?
剃龙头
俗话说“龙不抬头,天不下雨”,中国素有“二月二剃龙头”的说法。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,会使人鸿运当头、福星高照,因此,民谚说“二月二剃龙头,一年都有精神头”。每逢二月二这一天,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,生意兴隆。
(来源:稿定设计)
另外,在我国民间流传着“正月剪头死舅舅”的说法,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,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,直到“二月二”才解禁。不过在这里团团提一句,“死舅”其实是取“思旧”的谐音,所谓“正月剪头死舅舅”的说法并不科学。→正月剃头死舅舅,这话到底谁说的?)
吃龙食
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二月二日,古之中和节也。今人呼为龙抬头。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,食面者谓之龙须面。闺中停止针线,恐伤龙目。”
二月二龙抬头这天,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食品,但大多和龙联系起来。吃春饼,名曰“吃龙鳞”;吃猪头,名曰“吃龙头”;吃饺子,名曰“吃龙耳”;吃炸油糕,名曰“吃龙胆”;吃面条,名曰“吃龙须”。人们希望以此祈求龙王,保佑一年风调雨顺。
撒柴灰
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,由来已久,直到今天,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。
人们将灰撒在门前,谓之“拦门辟灾”;将灰撒在墙角,意在“辟除百虫”;将灰撒在院中,作大小不等的圆圈,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,称做“围仓”或“打灰囤”,以祝丰年;将灰撒在井边,呼曰“引龙回”,以求风调雨顺。
除了这些较为传统的习俗外,苏州人还有自己的特有的“仪式感”,那就是……
吃撑腰糕
作为出了正月后的第一个“大日子”,苏州人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儿,那就是吃一块“撑腰糕”。
撑腰糕是用糯米做成的一条形似人腰状的糕饼。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食,何以会被冠以“撑腰”这个有动感有力度的名字?坊间有着诸多传说。
旧时的农村,春节一过,家家户户要开始下地耕种,春耕时间紧、任务重,就没时间做饭吃,于是为了让辛劳耕作的家里人能有力气,“挺直腰杆”在田间地头努力劳作,主妇们就会做一块糕挂在劳作的人腰间,这样饿了就可以拿起来啃一口,吃饱了,就有力气继续劳动。
吃撑腰糕之俗,在江南传之久远。清代《吴郡岁华纪丽·二月·撑腰糕》一节就说,“以隔年糕入油煎食,谓撑腰糕。”早年的撑腰糕,是用新春里剩余的年糕做成,切成薄片,用油煎炸,脆薄香嫩,老少皆宜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古老的节日习俗也许已被人们淡忘,但这种带着寓意的食物还是延续了下来。承载着人们美好期望的撑腰糕,以其特有的甜蜜,糅合着长辈们娓娓道来的吴地传说,至今留在记忆深处,无时不在。
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,我们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,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和精神,那就让这一块柔软、坚韧的撑腰糕,成为我们体力和精神的食粮,撑住腰杆,一年都干劲儿满满!
二月二,龙抬头
好彩头,有盼头
过去的烦恼抛后头
新年的好运在前头
(你看,单押了耶!
不说了,团团也剃龙头去了)
- 文末话题 -
龙抬头,好彩头
苏州各旁友
今天“剃龙头”了吗?
“吃撑腰糕”了吗?
或是有什么“好彩头”的事儿呢?
来源:中国新闻网、亲近母语、君到苏州
今天,共青团苏州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
共青团苏州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顺利闭幕
“四敢”担当 青年争先 | 名单公布!